詳細介紹
馬本齋烈士紀念館位于山東聊城莘縣張魯回族鎮,總投資3200萬元,占地20余畝,分上、下兩層,其中主館建筑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全為伊斯蘭建筑風格。坐北朝南,四周磚墻閉合。主體由園門、碑亭、烈士墓和紀念亭組成。園門為阿拉伯式穹形大門,內闊4米 ,外闊15米 ,門額“馬本齋烈士陵園”,有漢回兩種文字。漢字為正楷,由烈士之子馬國超書,阿拉伯文為配字,由原回民支隊教長蔡永清阿訇書。碑亭為六角形,坐落在20米 見方、高0.75米 的水泥臺,單檐結構,琉璃瓦覆頂。亭中有烈士紀念碑,碑高2.18米 、寬0.84米 、厚0.3米,上書“馬本齋司令員紀念永垂不朽”12個大字。紀念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掛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題寫的挽聯。
馬本齋紀念館建設有它的現實意義,因為馬本齋烈士身上的四種精神值得學習:一是熱愛共產黨、一切行動和黨保持一致的精神;二是熱愛祖國的精神;三是不怕犧牲的精神;四是加強民族團結的精神。建設馬本齋烈士紀念館就是發揚老前輩的革命傳統,繼承他們的革命精神。1943年底,馬本齋在率部參加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反蠶食戰斗中,頸后長了毒瘡。由于戰事繁忙,加之缺醫少藥,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出發前,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后一次動員,叮囑指戰員“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將軍在莘縣張魯鎮不幸病逝。
馬本齋個人簡介
尤素夫·馬本齋,是抗日回族英雄馬本齋的經名。馬本齋(1901~1944),原名馬守清,回族共產黨員,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父馬永長,母白文冠。馬母生三子,長子進坡、次子守清(經名尤素夫·馬本齋)、三子守朋。父親馬永長攜三個兒子長期流浪口外,為人牧馬,家中生計都是靠馬母一人操持。
馬本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獻縣東辛莊。自幼聰穎,讀過私塾,粗通文墨,后為生活所迫,隨父親到東北。之后投身奉軍(東北軍)。1924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在講武堂畢業后,從士兵升先后任排長、連長、營長,直至升任奉軍獨立 21 師第四團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還鄉務農。
抗日戰爭爆發后,呂正操率領的東北軍兩個營和一部分群眾武裝,到河北開展游擊戰爭,開創了冀中抗日的新局面。在這種新形勢下,具有強烈愛國心的馬本齋挺身而出,組織了回民抗日武裝——回民義勇隊,開始了同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爭。不久,馬本齋和黨組織取得了聯系,在黨的領導和八路軍的幫助下,回民義勇隊迅速發展、壯大,改名為冀中游擊軍回民教導隊。1938年7月,回民教導隊和呂正操組織的冀中軍區回民干部教導合編為回民干部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就在這一年,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申請書上寫道:“我決心為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而回族的徹底解放,只有在中國共產黨幫助與領導下方能實現。”此后,他以無比的熱情和堅強的毅力,完成黨交給他的各項任務。
馬本齋率領的這支回民武裝,機智勇敢地戰斗在冀中平原上,給了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0年的康莊戰斗中,馬本齋指揮部隊從四面八方向敵軍猛烈進攻,經過半小時的戰斗,除六、七個偽軍逃跑外,其余50余人全部殲滅。這一次戰斗,繳獲大炮一門,重機槍一挺,輕機槍兩挺,步槍60余支,馬10余匹,以及許多彈藥。八路軍冀中軍區通報嘉獎馬本齋同志,并授予回民總隊“攻無不克,堅而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馬本齋認真學習,忘我工作,關心群眾疾苦,關心戰士生活,受到群眾和戰士的愛戴。由于長期勞累,他身患疾病,但為了工作,他不愿休養、治療,直到病得不能起床,才被同志們送進了醫院。后來,病情進一步惡化,他估計醫治無效,就囑咐家屬說:“我覺得不能為人民為國家為黨做更多的工作是件憾事,教孩子繼續我的志向做革命工作,告三弟領導回民族抗戰,革命到底。”
1944年2月7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馬本齋,在山東莘縣不幸逝世,終年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