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地下春秋殉車馬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坐落在后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博物館。博物館于1994年9月9日建成開館,其內容集中了中國古車的研究成果,薈集了華夏歷代車乘的精粹。 博物館占地3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包括春秋車馬展廳和中國古車陳列展廳兩部分。后李春秋殉車馬,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為當代中國之冠、列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古車陳列展廳陳列后李車馬坑出土的各類車和臨淄地區出土的古代車的復原車,直至全國出土的各類古代車復原車,集中國古車研究成果之大成,薈華夏歷代車乘珍品之精粹,充分展示了我國車乘的悠久歷史和造車技術在世界車輛發展史上的領先地位。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包括古車陳列館、春秋殉車馬展廳兩部分,中間有過廊連為一體。陳列館部分為傳統木結構覆斗式造型。面積2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古車陳列以時代為序,陳列著自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古車復原模型和出土的銅、陶車馬以及銅、貝車馬飾件,同時還展出了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宮廷車馬圖、拓片。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古車的產生、發展、變化、技術改進及車馬在生活、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光緒年間-炮車
車、馬是我國古代陸上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制車是一個集大成的手工業部門,我國的古車以其優異的性能在世界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騎乘馬具中極其重要的構件——馬鐙,也是由我國首先發明的。馬鐙的發明可以說是我國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公元3世紀以前,世界各地都沒有真正的金屬馬鐙,我國也不例外。由于沒有馬鐙,騎乘的難度很大,考古學者曾認為,金屬馬鐙是4-6世紀之間在世界某地被發明出來,隨即很快傳播于從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間的歐亞各國的。其實,馬鐙的發源地正式我國。先秦時代我國已有,馬鞍,但這是鞍上尚無明顯的鞍橋,更使上馬的動作遇到障礙。也就在這時,我國發明了上馬用的單馬鐙。就這個過程而言,可以說我國馬鐙的發明是以使用高橋鞍為前提,這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是不同的。我國使用單鐙時間不長,4世紀20年代的南京象山7號墓所出陶馬俑已配有雙鐙,表明這一發明此時在我國已臻完成之境。
商代車古車模型
對古代手工工藝進行全面科學總結的經典著作《考工記》也是由齊國的工官所撰寫的,《考工記》對于制作陶器、兵器、玉器等都有非常具體的記載,但是其中對于制車的論述尤為精選。對于制車的工藝和工序分為六大方面,從選材、裝輻一直到成品檢驗都描述的非常嚴謹,制車水平極其高超。您將在我們的第二展廳全面了解《考工記》以及古人制作車輪的詳細過程。
位于濟青高速公路路基底部的春秋殉車馬展廳,春秋殉車馬以原地原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中國古車博物館特色的重要展示部位。展廳跨度15米,車馬坑南北排列兩排。一號坑全長32米,寬5米,殉車10輛,馬32匹,其中6輛車每車4匹馬駕挽,4輛車每車2匹馬駕挽。原車木已經腐朽,在黃土中留下了車的痕跡,車上的銅飾件仍在原部位放置完好。經過考古工作者認真細致的工作,剝剔出車的原形,使每輛車裸露出地面,供人參觀。從車的大小形式分析,車分為兩類,小型車是戰車,大型的為運東西的輜重車。馬骨架保存十分完好,特別是馬頭、馬頸上的裝飾品尤為精美,而且形式多樣,各具特色。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海貝,呈柿蒂狀排列,由紡織物連續,稱作貝絡;二是小銅珠邊成串飾;三是銅泡和銅珠。二號坑南端與一號坑齊,長8米,寬3米,有車3輛,馬6匹。葬式與一號坑不同之處在于車馬分葬,車在下、馬在上,所以游人只能看到馬骨。后李春秋殉車馬,分為一號坑、二號坑。一號坑長32米、寬5米、車10輛、馬32匹。二號坑長8米、寬3米、車3輛、馬6匹。列全國199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位于地下的殉車馬展廳,也許是歷史滄桑的巧合,地上,濟青高速公路橫貫東西,現代化的汽車風馳電掣;地下,2600年前的古車馬靜靜躺臥。上下幾千年,二者合為一體,動靜結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令人感悟到歷史車輪疾駛的獨特意境。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發展到今天,已成為齊魯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海內外賓朋前來駐足觀覽。博物館建館20年來,許多國家和省一級領導人也先后慕名而來,進行視察、指導、參觀、并題詞留念。其中,原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原國務委員張愛萍將軍分別為“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題寫了館名;還有如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原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等都先后駐足觀賞,并對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揚。
在國家和地方各級領導的關懷體貼支持下,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十年的輝煌歷史,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異成績,先后獲得了“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AAAA旅游景區”、“山東省優秀博物館”、“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風景名勝區”、“淄博市文明單位”、“山東省旅游先進單位”、“山東省花園式綠化單位”等諸多榮譽。在今后的事業發展中國,在各級領導的進一步關懷下,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將朝著更高、更遠、更大的目標邁進,為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和旅游事業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為建設淄博文化大市,綠色城市,經濟強市創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