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中國扶貧日,上午,幫扶鄆城縣黃集鄉黃集村的山東省文化廳第二輪“第一書記”張峰,組織村里21個貧困家庭舉行座談會,傳達國家扶貧政策,聽取他們反饋的意見。在張峰的規劃中,精準扶貧原則下,他將在幫扶村建設商品出租房,探索建立集體保障的長效扶貧機制。
深入調研21個貧困家庭,實現精準扶貧
“通過座談,好讓他們捋清國家的扶貧政策。”17日上午,在黃集村村委大院,張峰向村里的貧困家庭逐條分析了各項補助措施。除國家政策,張峰熟練掌握得還有村民的家庭收入情況。幫扶村每年都有30萬元的扶貧資金,為充分利用好這筆資金,張峰根據每個貧困家庭的實際情況,為21個家庭定制了不同的幫扶政策。
73歲的村民黃志讓身有殘疾,盡管常年享有低保、老年人補貼、小麥補貼等國家扶貧政策,但生活還是常常面臨困難。結合他手部殘疾的情況,張峰確定了幫扶方案:為他買兩只母羊。張峰分析,養羊不需要太大勞動力,母羊不斷繁殖,家庭收入也不斷形成,扶貧資金會持續收到效果。
建320平米商品出租房,立長效扶貧機制
今年春天,張峰進駐幫扶村后,對村里的貧困人口進行深入調研發現,大多數村民之間的經濟收入相差在幾百元,貧困人口變動較大。“第一書記”在黃集村幫扶的時間只有兩年,怎樣讓扶貧資源更持續地在村里延續,成為張峰認真考慮的問題。
黃集村是黃集鄉駐地,人流量多,有不小的商業潛力,目前,村莊南面和東面都是商業街。在今年進行村里道路改造時,張峰特意把村西的一塊集體土地進行了規整,留出了一塊400平米左右空地。
“只有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才能保證扶貧的持續性。”張峰說,他計劃利用今明兩年的扶貧資金,在空地上建設一排320平米的商品房,向有意向的貧困村民低價出租,“貧困人口不斷變換,但商品房永遠屬于村集體,這也是一個長期的扶貧辦法。”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