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下午,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媒體通氣會,就備受市民關注的霧霾問題進行全面解讀。霧霾從哪里來?什么時候才能退散?應急措施有沒有效果?濟南將如何科學治霾?公眾如何防護,又該如何參與“斗霾”?市生態環境局主要業務處室負責同志及生態環境領域專家與會答疑。
Q1:霧霾何時結束?
A1:25日起冷空氣助力掃霾
這輪霧霾如何發展起來又將何時結束?山東省濟南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預報員孫鳳娟介紹,21日前期,濟南市近地面相對濕度大,擴散條件開始轉差,午后市區風向轉變,靜風,擴散條件進一步轉差,高濕、小風等不利氣象條件疊加上游污染傳輸,導致濟南市污染物濃度迅速上升,空氣質量短時間內由輕度污染上升為重度污染。
22日,大霧天氣持續,濟南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維持在重度污染水平;23日,早上仍維持大霧天氣,白天近地面相對濕度減小,太陽輻射增強,污染物濃度得以下降,截至23日14時已降至輕度污染水平。
23日,從山東省范圍來看,污染自東向西減弱。
“預計今日夜間至明日凌晨,我市將出現逆溫,早上有輕霧或霾,擴散條件較差,污染物濃度水平較高;25日午后至夜間,我市將有一次明顯的降水過程,受冷空氣影響,北風風速大,污染物沉降及擴散條件好,本次污染過程結束。”孫鳳娟說。
Q2:為何大霧來襲時霾就后腳跟上?
A2:高濕度+靜風給霾“發福利”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的產物,呈乳白色或青白色。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子等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有重要的空氣質量指示意義,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而霧有明確的天氣指示意義,與天氣系統的活動密切相關。
23日,濟南大霧基本退散,污染程度減輕,但仍有霾影響。
霧和霾雖有區別,但是有時候卻“黏糊”在一起。12月山東省范圍內出現的兩次大范圍重污染天氣,都同時伴有大霧預警的發布。
“據觀測,在天氣好的時候,大氣邊界層高度能達到1000米以上,但是重度霧霾時大氣邊界層僅200—300米。”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張桂芹說,大霧天氣的到來使得空氣相對濕度增高,同時風速小、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發生時,大氣邊界層明顯降低,即使在人為排放不變的情況下,經過大氣邊界層物理壓縮,也會加劇污染物累積。
雖然不利氣象條件會加劇霧霾發生,但是污染最根本的問題依然是人為排放。張桂芹說,相對于大氣環境容量來說,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較大,同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尾氣排放也是目前面臨的嚴峻問題。此外,伴隨著城市建設,揚塵污染也仍然不能忽視。
Q3:濟南如何應對重污染?
A3:全市行動!應急檢查正在進行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環境監測中心會商結果,12月20日至26日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南部區域擴散條件持續不利,污染物持續積累,將出現重污染過程。在這輪重污染天氣來襲時,濟南及時發布預警,啟動應急響應。按照省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小組辦公室要求,山東15個城市先后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其中聊城為紅色預警),濟南市于12月20日發布橙色預警,21日8時啟動二級應急響應。
“重污染天氣應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一環,有效開展重污染天氣應對,對于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錢毅新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一是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總指揮、18個部門和單位以及各區縣政府參加的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指揮部,建立了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指揮調度體系。
“今年《濟南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印發,對3392家工業源、1223家揚塵源、281萬輛機動車納入了應急減排清單,實行差異化的管控措施。”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徐廣亮在會上介紹,預報預警也進行了加強,一旦預測到發生重污染天氣,分級別發布預警并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同時加強調度,應急響應期間,實行日報告制度,各成員單位每日向指揮部辦公室報告當日應急工作落實情況;二是加強督導檢查,應急響應期間,指揮部辦公室和各成員單位組織進行督導檢查,督促各類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落實應急減排措施。
圖為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歷城分局對重點企業進行檢查。
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指揮部辦公室)李勇介紹,指揮部辦公室各成員單位每天報告當日應急工作開展情況,各部門各區縣加大對工業源、揚塵源和移動源應急減排措施檢查力度。同時,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對各區縣進行督導檢查,12月23日組織3個組對濟南高新區、濟陽區和南部山區進行檢查。各成員單位也組成檢查組對本行業本領域減排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根據職責分工,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執法支隊、網格中心等單位和各分局重點對工業源減排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應急響應期間,執法支隊實行全員下沉,幫扶指導各區縣加大工業源檢查力度,大氣辦、機動車中心、網格中心也進一步加大各項工作力度。
Q4:重污染應急響應是否有效?
A3:精準預報、提前應急效果數據說了算
如今,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對市民來說早已不再陌生,這些應急措施是否有效?據國家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項目濟南市跟蹤研究組(以下稱研究組)測評分析,2017年至2018年冬防期(10月至次年3月),濟南重污染應急響應措施的落實,有效降低了污染峰值,縮短了重污染時間,重污染天數由12天降為8天。2018年至2019年冬防期間,應急響應措施避免了7個重污染天出現。
研究組指出,提前啟動應急預警十分重要。隨著PM2.5濃度的增加,污染物來自于當天及以前的比例有所增加。整體而言,一次組分主要來自于當天排放,二次組分則老化程度較高,因此,重污染期間針對一次污染物的控制應至少提前1—2天。
今年9月份以來,濟南市共啟動6次預警,通過精準預報,提前應急,最大限度緩解重污染過程的影響。今年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12月22日),按國控站點實況監測數據統計,濟南市環境空氣中PM2.5濃度為6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5%,完成了同比改善4.5%的目標;重污染天數3天,同比減少3天(去年同期6天,秋冬季目標低于14天)。
圖為新時報記者王鋒攝于11月26日。
另一組數據也體現了濟南空氣質量總體向好的趨勢。今年1-11月,我市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分別為101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15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與2017年藍天保衛戰基準年同期相比,PM10、PM2.5、二氧化硫分別改善11.4%、12.1%、34.8%,二氧化氮基本持平。其中5月至9月PM2.5平均濃度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特別是8月份PM2.5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
Q5:如何平衡環境與經濟、民生?
A5:不搞“一刀切”!重點行業首次“績效分級”
城市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排放問題,如何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民生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濟南治霾,正朝著更加科學的方向努力。“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我市更加注重差異化管控。”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徐廣亮說,今年,濟南首次開展重點行業工業績效分級。針對31個重點行業中的15個行業,開展績效分級評價,采取差異化管控措施。
據介紹,A級企業為國家級標桿,不作為減排重點并減少監督檢查頻次,即使紅色預警也不采取停限產措施,需報生態環境部認定;B級企業為省級標桿,可減少停限產生產線數量,需報省生態環境部門認定;其他為C級企業。我市共申報A級11家(火電9家),全部通過生態環境部審核;申報B級12家,其中9家通過省生態環境廳審核。
此外,根據行業性質采取差異化管控措施。對31個重點行業分行業確定減排措施。對31個重點行業之外11個主要涉氣行業,制定了差異化的分級響應減排措施。對其他非重點行業,黃色預警時不采取停限產措施,只在紅色、橙色預警時落實統一的減排要求。對小微涉氣企業以及涉及民生的生鮮食品加工等企業,只在紅色預警時采取措施。對居民供暖鍋爐、對空氣質量影響較小的生活服務業,不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不采取停限產措施。
對于保障民生企業和重點工程來說,濟南市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于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運轉、涉及國家戰略性產業和重點外貿的工業企業以及重點工程項目,在嚴格控制數量的基礎上,經省級主管部門認定,可作為保障類企業(工程)。保障類企業在預警期間準許從事特定保障任務的生產經營,以需定產。保障類工程在污染防治措施到位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減排措施,不采取全面停工、停產措施。我市經企業申請、部門和有關縣區政府審核,確定了保障類企業和保障性工程的初步名單,經市政府同意、省直相關部門審核確定,目前我市共有79個工業企業、192個工程項目列入重污染天氣保障類企業(工程)。
Q6:防霾治霾,我們能做些什么?
A6:踐行綠色生活理念,共治共享!
這張看起來五顏六色的圖片來自環保智慧平臺,由移動監測車測得的PM2.5的組分。其中綠色部分為“OM”,被稱作有機物,也是一種污染來源,甚至我們平時用到的化妝品、油漆噴涂、餐飲油煙等都會成為這一部分的一份子,為PM2.5的生成“做貢獻”,而PM2.5又是灰霾天氣最主要的元兇之一。
由于PM2.5來源十分復雜,仍需下更大努力去治理。“工業、機動車等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揮發性有機物等是一次污染物,一般在太陽光照射下,溫度、濕度適當時,會發生二次化學轉化,生成二次污染物。”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張桂芹說,比如二氧化硫就轉化為硫酸鹽,氮氧化物轉化為硝酸鹽,揮發性有機物轉化為二次有機物,而這些二次生成的新污染物又成為PM2.5的主要組成成分,它們對PM2.5的“貢獻率”達到50%—70%,在霧霾天時占比更高,高達90%。
如何解決城市發展中伴生的環境問題?“控制PM2.5,仍要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揮發性有機物等這類一次排放。”張桂芹說,濟南采取了各項治理大氣污染的措施,在工業源治理方面,下一步還需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在機動車廢氣治理方面,多部門還應加強協同治理力度;揚塵治理還需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讓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同時要發揮全社會力量參與防霾治霾,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綠色出行,減少資源消耗,參加環保公益活動等。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