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疊起被子一絲不茍。
“青年是標志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
這幾年,生在新世紀、長在新時代的“00后”新兵開始走進軍營,接過強軍“接力棒”,完成自己的“成人禮”。
新兵們懷一腔報國熱血、攜一身無畏膽氣邁入軍營,淬煉青春。
在新兵入營訓練整一個月的時候,生活日報記者郭春雨來到位于濟南的新兵訓練基地。從這群入伍從軍的新青年身上,感受愛國強軍夢想和奮斗熱血的青春。
時代在前進,軍營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當青春和橄欖綠相交融碰撞,每一代軍人所不變的汗水、熱愛、堅持和信仰。
“00后”大學生占新兵主流,在艱苦訓練中成長
草枯鷹眼疾,沙場秋點兵。
初冬的濟南寒風已涼。新兵在訓練場上低姿匍匐騰起的煙塵,讓整個訓練場掩映在風沙之中。
這是正在進行的戰術訓練。新兵入伍后的第一個月,被稱為“魔鬼訓練期”,需要進行隊列訓練、體能訓練、擒拿格斗、戰術訓練等。作為新兵訓練的主要項目,戰術訓練主要以徒手或持槍臥倒,低姿匍匐、高姿匍匐、側姿匍匐、停止間滾進和行進間滾進。記者在訓練場看到,低矮的鋼絲網下,教官像一匹靈活的獵豹,輕松而迅捷地匍匐通過。新兵的動作則明顯生疏,但動作和招式已經褪去青澀,初顯崢嶸的力量。
入伍一個月來,這群新兵正經歷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淬煉——三個月的新兵訓練,第一個月最難熬。熬過去,化羽成蝶,將蛻變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起床、疊被子、跑步;早飯、隊列訓練、午飯;午休、隊列訓練、體能訓練、晚飯;看新聞、晚點名、條例學習、洗漱就寢……短短一個月的適應性訓練,這些“00后”新兵們脫去稚嫩的外表;集體生活的磨練,讓他們學會了謙虛和忍讓。
“訓練時擦傷太正常了,我的胳膊都破了好幾次。”新兵滕晉明伸出手在記者面前展示了一下,手腕有擦過紫藥水的痕跡,“還有指關節,基本都破過,身上也是青一塊紫一塊的。”
訓練的苦伴隨著成長的累。在新兵訓練項目中,體能訓練應該是所有新兵最頭疼的科目,100米跑、400米沖刺、3公里跑、5公里越野、單雙桿……岔氣、肚子疼、扭傷,高強度訓練下,每個新兵都在突破自己的極限
已經磨起毛的新軍裝干了濕、濕了干,一天下來,領子、背上都沁出一層厚厚的“鹽堿”。
“我們的傷都結疤了,不疼。”臉龐黝黑的新兵王啟騰開口就有笑意,“這點苦不算啥,我們入伍前就想到了,都知道軍隊訓練肯定嚴格,這些苦都能堅持。”他告訴記者,在第一個月的訓練中,由于自己和戰友們動作不規范、不熟悉,幾乎每個人身上都帶了傷口。
一身塵土,渾身傷痕,但笑容燦爛,眼神堅定。很難想象,就在入伍之前,這些堅毅勇敢的戰士們,大部分還是校園里的大學生。“現在的新兵,很多都是在校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高學歷新兵已經成為主流。”訓練基地干事王海亭告訴記者,近年來,大學生入伍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在基地訓練的新兵中,還有很多來自“名牌大學”。
喜歡問“為什么”的00后新兵
對高學歷的“00后”新兵來說,他們身上幾乎都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最明顯的,就是喜歡問“為什么”。
在教練或班長發布命令后,從往年整齊劃一的“是!到!明白!”到如今經常出現的“但是,為什么,我認為”,00后新兵對成長有了自己的思考。
曾多次帶過新兵的訓練基地排長石玉龍感到,現在的新兵普遍民主意識較強,吃苦意識較弱,“驕嬌”二氣比較明顯,而且面對著上級的命令,經常會表現出“不服”。“他們會問為什么。但是軍隊的要求就是服從,沒有為什么。”
“雖然不適應,但這些新兵目前都沒有畏懼思想和逃避行為。”石玉龍說,“他們會自己反思總結,為什么做不對、做不好,對于自身的成長會有反思。”
新兵王啟騰來自中國礦業大學。對自己入伍一個月前后的變化,王啟騰形容是“天翻地覆”。“大學里只要沒課,我們要么玩游戲,要么在宿舍睡覺。”說到這兒,王啟騰有點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現在想想,真是浪費時間。”
到了軍營后,嚴格的作息、高強度鍛煉,讓王啟騰的生活發生巨變,“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進軍營,軍隊生活治好了我的拖延癥。我覺得大學應該借鑒一下,讓大學生多參加一些軍事訓練。”
同樣是從大學直接參軍入伍,來自魯東大學的滕晉明告訴記者,自己來部隊之前,是個“懶得動的小胖子”,跑步是自己最頭疼的。“以前我有時間就玩手機,現在我有時間就跑步,3公里現在能跑12分半。”滕晉明說,部隊是個“神奇”的地方,以前很多自己覺得做不到的事,來部隊后,都做到了。
對高學歷新兵來說,整體素質也在提升。他們對動作要領的領會、對紀律的遵守乃至對戰略戰術的學習等都要好于以往。
心懷報國志,投筆從軍戎,對這群大學生新兵來說,無須命令和勸說,在來之前就已做好了吃苦的準備。
(生活日報記者 郭春雨)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