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特色文化,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體現形式,齊魯地域特色文化,是齊魯大地和社會歷史的文化印痕,也是歷代齊魯兒女辛勤勞動、卓越智慧的結晶和體現。現在,一組你很少見過的山東地域特色文化的老照片為您奉上,其中山東曲阜的祭孔樂舞已有千年歷史,濟南大鼓早在1935年就登上過雜志。
祭孔樂舞:是孔子的后代、及歷代皇帝和地方官吏舉行祭祀孔子儀式時的專用樂舞。每年春秋季二八月的頭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紀念日,均要在孔廟舉行祭祀大典,故又稱“丁祭音樂”(元代稱“大成登歌之樂”,明代稱“大成樂”,清代又稱“中和韶樂”,均為“丁祭音樂”)自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起,有專門制作的以頌揚孔子為內容的樂舞。此后,代代相襲至今已有1400多年。(白少光 馬金龍編輯整理)
龍燈扛閣:“龍燈扛閣”現已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龍燈扛閣”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過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戰爭時期,“龍燈扛閣”參加了歡迎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慶祝勝利的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喜慶節日里傳統的文化娛樂項目。(白少光 馬金龍編輯整理)
蹦鼓:蹦鼓舞又名跳鼓子,是一種山東的民間舞蹈。流行于陵縣,起源于元朝。鼓的形狀為:腰間粗、兩端略細、木框,兩頭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于腰鼓,但小于腰鼓。鼓槌為鞭形,以革制鞭,鞭鞘頭結一疙瘩。舞時,左手持鼓,右手握槌,邊打邊舞。一般表演者是少男少女,有的舞傘、有的舞扇、有的擊鼓。有大鼓、小鼓、鑼、鈸、镲等打擊樂伴奏。隊形以傘為前導,以鼓舞為主體,鼓扇來往穿插,蹦跳扭打、交換易位、載歌載舞。(白少光 馬金龍編輯整理)
加鼓通:《加鼓通》是山東省著名民間舞蹈,流傳于店子鄉宋柳溝村一帶,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舞蹈為3人舞,1人唱板引,2人唱板腿。(白少光 馬金龍編輯整理)
地秧歌:又稱膠州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的傳統民俗舞蹈之一,屬于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于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后,多年相傳改進,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白少光 馬金龍編輯整理)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于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于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圖為呂劇《逼婚記》劇照。(白少光 馬金龍編輯整理)
山東木板大鼓是濟南市歷城地區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木板大鼓行腔變化無窮,喜處高亢豪放,悲處委婉蒼涼。其表演風格幽默風趣,演員要有較深的戲劇表演基礎,通過形體模仿和語言化妝,達到形似、神似,引領聽眾進入曲中。圖為1935年出版的《濟南大觀》所刊載的濟南大鼓女藝人像。(白少光 馬金龍編輯整理)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