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八坪東二區二排北頭,默默豎立著一塊普通烈士的墓碑,上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野九縱二五師革命烈士孫景隆之墓。墓碑樣式與旁邊的墓碑一樣,樸實無華,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立碑落款時間為:一九八七年遷葬,和其他烈士墓區大都是1950年代所立不同。為什么他的碑比其他烈士晚了30年?這位孫景隆烈士,對生活在濟南的人來說,還真有著特別值得紀念的地方。因為,1948年濟南戰役時,他是第一個登上濟南城頭插上象征著濟南解放的紅旗的人。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孫景隆烈士的英雄事跡并不被眾人知曉。巧合的是,4月4日清明節當天,孫景隆烈士的墓碑終于被知情人披露出來。
軍史專家委托給烈士獻花才知孫景隆事跡
“告訴你一個消息,濟南戰役第一個登城插紅旗的孫景隆烈士墓找到了!就在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內。”4月4日上午,正在濟南殯儀館采訪的記者,突然接到原濟南軍區師級干部、紅色文獻收藏家顏棟華先生的電話,他給記者講述了孫景隆烈士的事跡和墓葬遷移的過程。
原來,清明節前,原解放軍九縱、現27集團軍軍史辦老主任張克勤聯系到顏棟華,委托顏先生4月3日到英雄山烈士陵園給孫景隆烈士墓獻花,表達緬懷之意。顏先生這才得知,墓碑一直默默立在英雄山烈士陵園墓群中,并不廣為人知的孫景隆烈士,竟是第一個將解放濟南的紅旗插上濟南城頭的人,他所在部隊和他的部隊領導為找他,整整找尋了近40年。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1985年,原山東軍區司令員、1948年濟南戰役攻城總指揮許世友與攻城主力——九縱原司令員、27軍首任軍長聶鳳智,要來濟南看望九縱老兵,祭奠30多年前解放濟南犧牲的烈士。曾任九縱營教導員,時任濟南軍區政委遲浩田將軍,隨即聯系老部隊,請他們派人來濟核實九縱攻城犧牲烈士情況。時任27軍軍機要處處長張克勤,臨時受命首次來濟,開始了他的軍史研究之路。
張克勤查詢濟南市民政系統后,才得知英雄山烈士陵園竟無安葬九縱烈士,故許世友、聶鳳智等老將軍未能來濟。九縱作為攻城主力,犧牲烈士卻沒有安葬在濟南的烈士陵園,引起軍地領導高度重視。27軍隨即派出專人查尋九縱烈士安葬情況。
張克勤在當時濟南市民政局一位楊處長陪同下,兩個月走遍濟南周邊1700多個安葬有九縱烈士的墓地,終于核實清楚九縱在濟南戰役犧牲烈士共1466名,全部安葬在九縱進攻出發地一一濟南東郊各烈士陵園內。第二年在濟南軍區、省政府共同努力下,九縱在濟南戰役犧牲烈士名單全部碑刻于濟南解放閣內。
指導員親眼看見孫景隆插旗被炸傷
顏棟華告訴記者,張克勤主任在查尋期間,意外在當時的歷城孫村鎮的烈士陵園內,發現了當年攻上濟南城頭,插上第一面紅旗的九縱戰士孫景隆烈士墓地。
當時率先攻上濟南城墻的為華野九縱25師73團7連,戰后被九縱授予"濟南英雄連"稱號。戰斗在1948年仲秋節之夜打響,濟南老城東南方向突破口戰斗尤為激烈,敵我雙方,反復沖殺,陣地幾移其手,7連終于率先打開了突破口,孫景隆持旗沖了上去,把紅旗插上了濟南城頭,指導員彭超帶領全連緊隨其后,展開鞏固突破口陣地白刃戰。
激戰中,彭超親眼見到孫景隆被炮火炸傷,摔下了城墻。一周后,華野以犧牲數千人代價,取得濟南戰役全勝,也由此拉開了全國戰場戰略反攻序幕。但戰后連隊一直未能尋找到孫景隆,真是生不見人,死未見尸,由此成為戰友們一大憾事,也成為九縱軍史中未寫完的一段歷史,僅留下了"7連孫景隆登城率先插旗"的文字記載。
為什么孫景隆安葬在了孫村鎮?據九縱軍史介紹,當時孫村是九縱后方一、二、三戰時醫療所所在地,縱直及三個師傷員均在此搶救。由此判斷,孫景隆在城墻上負傷摔下后,被送至野戰醫療所救治,后因傷重搶救無效犧牲。由于天氣較熱,連隊一時也查找不到,就就地掩埋了。當年與孫景隆同時安葬的,還有46名因重傷而犧牲的傷員,部隊均立木碑埋葬。
歷時三年核查46名烈士集體遷葬英雄山
據紅色文獻收藏家顏棟華介紹,當年,孫景隆所在的連隊指導員彭超帶著對戰友深深的懷念與遺憾,在濟南戰役后緊隨部隊南下,繼續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上海、廈門等戰斗。直到上世紀八十年初,他專門給老部隊寫來回憶濟南戰役的文章,深切懷念查找無果的這位戰友一一孫景隆。當得知孫景隆安葬地后,張克勤主任多方聯系上他,彭超專程從家鄉無錫趕來,看望他整整找了快40年的戰友一一濟南戰役的登城插旗英雄孫景隆。
顏棟華說,了解清楚27軍烈士的安葬情況后,張克勤主任向有關部門和領導進行了匯報。山東的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高度重視,馬上與部隊聯合辦理了三件事:一是核準27軍解放濟南戰役犧牲烈士由900多名調整為1466人,記入軍史冊。二是由當地政府出資,為這些烈士們在解放閣內刻字立碑,以示紀念。三是將孫景隆烈士在內的46名孫村烈士墓移入英雄山陵園,供后人瞻仰,銘記他們英雄事跡。
“真是天意,英雄山烈士陵園東坪恰好預留著46個墓穴,在1987年,46名孫村烈士墓集體遷葬過來。”顏棟華說,歷時三年查詢核實,1987年終于完成了以孫景隆烈士為代表的九縱烈士遷葬英雄山烈士陵園的任務,張克勤終于可以告慰老司令員、縱隊司令員對烈士的懷念之情了。
孫村百姓至今沒有忘記那些犧牲的烈士
紅色文獻收藏家顏棟華對記者說, 張克勤老主任曾告訴他,當年,得知部隊來人要遷走烈士墓時,孫村鎮當地的百姓專門作了棺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并要求按當地風俗一一夜間移墓,以示對烈士的敬重。當地村子的老人說,這些烈士來孫村時都是重傷號,在村里,每家每戶都住有三五個傷員,傷員犧牲后,百姓自發用石頭刻了碑,代替了部隊留下的木牌。
“聽說烈士墓要遷走了,許多村民都很不舍,因為他們都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跡,對烈士懷有深深的感情。” 顏棟華說,至今當地還留有刻有烈士姓名的石碑。
顏棟華說,張克勤老主任歷時三年時間,六次來濟,出色完成了任務,后改任軍軍史辦主任,直至完成27軍2萬余名烈士全部核查工作。作為對27軍戰史掌握最全面,資料最全,也是全軍為數不多的膠東軍史專家,張克勤的調查核實結論具有權威性,濟南戰役第一個登城插旗的旗手是孫景隆烈士無疑。
顏棟華深情地說,在清明節這個特殊日子里,張克勤老主任當年的辛勤工作,為濟南人民緬懷濟南戰役犧牲的革命烈士,又增添了一份濃濃的情意。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