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昨夜兒子又在夢里與您相遇了,夢中的您依舊是那樣端莊大方……”82歲的佘子清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稱紀念館)的“哭墻”前,念著寫給母親的“家信”。
12月4日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佘子清一家、仇秀英一家,以及30名新城小學學生在紀念館的遇難者名單墻前舉行家祭活動,緬懷罹難的親屬。
幸存者佘子清:做了10年志愿講解員,告訴青少年不能忘了歷史
79年前的那場浩劫中,佘子清的母親被侵華日軍殺害。為了將目睹的歷史告訴更多的人,2004年3月起,老人與另外3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一起到紀念館當起了志愿講解員。10年來,佘老的講解時間超過3000小時。
紀念館內(nèi)刻著222名幸存者腳印的“銅版路”,是佘子清主要的講解地點。“這里有我的腳印,我有發(fā)言權(quán)。”佘子清說,自己主要向青少年講解,他們是祖國的未來,一定不能忘了歷史。
在子女的眼中,佘子清和她的老伴有個鮮明的對比。在家中,父親話很少,母親話很多;但在紀念館,父親話很多,母親話很少。小女兒佘玨說:“父親對我們有嚴格的要求,必須牢記歷史。在父親的督促下,除了最小的6歲重孫外,全家所有的人都不止一次地參觀紀念館。參觀時,父親親自做講解。”
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