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濟南“蜘蛛俠”:救人!沒啥可說的
《人民日報》2016年11月30日21版截圖
《人民日報》2016年11月30日21版刊發文章《濟南四名高空外墻作業工人發現一棟高樓失火——救人!沒啥可說的(發現身邊)》,報道了濟南從事高空外墻作業的4個“蜘蛛俠”——朱德貴、李世增、婁長民和劉春明火場救人的感人故事。
從左至右為:劉春明、婁長民、李世增、朱德貴。亓子涵攝(人民視覺)
這兩天,在濟南從事高空外墻作業的4個“蜘蛛俠”——朱德貴、李世增、婁長民和劉春明成了紅人。
11月26日上午9時許,山東濟南草山嶺小區東區2號樓一處地下室失火,朱德貴等4人協助消防隊員通過高空救援,成功救出兩名被困群眾。婁長民說,現在走在村里,鄉里鄉親都對他豎大拇指,他卻說:“就這么點小事,咋都知道哩。”
11月29日,山東濟南高新區為他們4人頒發了榮譽證書,目前還在積極為他們申報山東好人之星榮譽稱號和見義勇為稱號。
起火了!他們看到濃煙的第一反應就是“救人”
剛剛干完一撥活,高層建筑外墻打的密封膠又進展了一步,李世增4人回到樓頂準備放松放松。他們從事作業的高樓是一個新建小區,在草山嶺小區對面。
此時,對面小區的一棟高樓滾滾濃煙從樓內往外竄,在樓外部形成了一團黑色的煙圈。消防大隊迅速救援,消防員沖進樓內?;饎菡齼矗麄兛吹綄γ?6樓的一扇玻璃窗上晃動著一個黑色的人影,那正是樓梯間的窗口,但濃煙已經彌漫,包裹了整個空間。黑色人影從窗子探出了頭,不久還探出了半個身子,搖晃著手電筒求救。
“救人!沒啥可說的!”4個大漢當機立斷,迅速做好了分工。婁長民負責在樓頂看守拴繩子的著力點,朱德貴和李世增下繩實施救援,劉春明則在樓底觀察,萬一有情況可以及時跟上調整計劃。“明火竄出來燒斷繩子,這是救援的最大危險。”婁長民說。
迅速將平板底部的玻璃膠桶取下,撈起一根作業的繩索,他們就趕往火場。
高空作業一天的工錢是300元,沖出去的當口,接洽的工頭問:“還要錢嗎?”婁長民邊走邊喊:“不要了!”
由于時間緊迫,他們趕到對面樓頂時,只帶了一根完整的繩索,可以從樓頂搭到樓底,而他們平時作業都是兩根繩,一根主繩,一根輔繩。
“我們是專業的高空外墻作業工,都有很多年的高空作業經驗,能否協助消防員實施救援?”朱德貴和劉春明征得消防官兵同意后,4人迅速按照分工各就各位。
“我被濃煙包裹了”
黑色的人影搖晃手電筒越來越快,并來回走動,黑色的濃霧似乎正在逐漸吞噬著這個生命。
朱德貴第一個下去。
坐在平板上,緩緩下降。
這是29層的高樓,他下到第十七八層的時候已經看不到樓頂。“我被濃煙包裹了。”朱德貴說。
落到了他們看到的人影位置,一個20歲的女孩看到他,用力地抹了一把臉,“終于有人來救我了,謝謝你!”“先別急著謝,咱們先下去。”雖然很激動,但是坐著繩索下樓,女孩還是有些擔心。朱德貴用自己的經驗給她解釋,繩子沒問題,很安全。
滑了兩三層樓后,朱德貴發現了樓道里的消防員,得知火已撲滅后,他馬上將女孩送回樓內,通過安全通道走下樓去。
“消防員是救人的主力,我當時腦子很清醒,救人要冷靜,咱不能救不了人反而害了人。”朱德貴說,要是頭腦發熱想成名,那會適得其反。
救下女孩后,他又爬上29樓,開始了第二輪營救。
“我們后來挨家挨戶敲窗戶,看還有沒有人。”朱德貴說,當時有一戶5口之家,父親要把10歲的兒子先送出去。“當時屋內呼吸都很困難。”他說。
為了保證孩子安全,朱德貴把身上所有的安全裝備——半身的安全帶和消防員遞下來的加固腰帶——都給了小男孩。他則要了床單之類的替代品,給自己加固。
朱德貴雖然從事了4年高空作業工作,但是載人、救人還是第一次,他坦言“跟平時作業非常不一樣,我們兩個人搭載一塊平板,一方面要掌握身體重心,一方面要保持勻速下降。”最后,壯實的朱德貴體力也透了支。
“人的生命是無價之寶”
婁長民的兒子在電視上看到了爸爸,指著電視說:“爸爸你真厲害,我要向你學習!”
婁長民是個樂天派,穿著一件軍綠色的棉襖,扛著塞得滿滿的工具包,皮膚曬得黝黑,一雙大手上的紋路多而深,高空作業這個工作他一干就是20年,平時喜歡跟兄弟朋友們喝點酒,熱鬧熱鬧。“掙多掙少我不在乎,自己過得舒服就成,平平淡淡多好,現在認識俺的人太多了。”
他告訴記者:“一天錢不叫錢,人的生命才叫錢,那是無價之寶。”一向樂樂呵呵的婁長民突然嚴肅起來。
朱德貴最近的電話也多了起來,親朋好友紛紛給他點贊?;氐焦さ厣希び褌兡阋谎晕乙徽Z,說以后遇到這種事,咱都得伸把手。
濟南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張端武表示,他們的壯舉理應受到敬重,他們的付出理應得到回報。下一步,要大力宣傳和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和社會主流價值觀,進一步崇尚良好的社會風尚,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協同作用,凝聚社會正能量。
榜樣的力量足以震撼人心,但持續的保障是更有力的支持。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文明辦工作人員卜燕說,從政府的層面來看,還應該不斷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通過系統的制度鼓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不是僅限于一個人、一件事,“讓做好事沒有后顧之憂”。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